转眼又到年末,近期各行业的各大媒体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盘点。纵观医药行业,今年的盘点“底料”超足。从政策到药价,从裁员到跳槽,从赔偿到新药……而在这众多的“底料”中,最让药企痛心的莫过于政策杀价了。
2019年最具杀伤力的三大政策
2019年,在一系列的政策交织下,无论药品还是医疗器械,无论是生产还是流通终端,均是变局丛生。但回过头来,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密集的政策中,有三大政策无疑是对药企最具“杀伤力”的,它们一步步将仿制药推入了“微利时代”。
“4+7”带量采购
毫无疑问,2019年对医药人来说是多事之秋,而开启这多事之秋的第一件大事便是首轮“4+7”带量采购。可以说,“4+7”带量采购为国家十年医改按下了升级的按钮。
2018年12月7日,首批“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公布拟中选结果,明确了11个试点城市的药品采购品种及采购量。今年3月份,11个试点城市带量采购执行细则全部落地。
从采购内容来看,首批“4+7”带量采购共25个品种,多为慢性病患者用药,其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22个,占88%,原研药3个,占12%。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
从执行结果来看,9月26日,国家医保局试点办负责人表示,试点集采工作推行总体平稳,执行进度超预期,社会舆论良好,患者用药费用负担显著降低。截至8月底,25个中选药品“4+7”城市采购量17亿片,执行约定采购总量进度好于预期。
很多医药资深人士表示,相比于之前任何的医改政策,“4+7”带量采购带来的最直接可感的作用就是,凡属带量采购的药品,售价与之前相比“低得惊人”。它以快刀斩乱麻的气势,切实解决药价虚高、医保控费的问题。
“4+7”带量采购全国扩围
随着“4+7”试点工作的推进形成了相关药品在“4+7”试点城市的价格“洼地”,非试点地区群众盼望扩大试点范围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进行试点评估并总结有关经验基础上,国家决定全面推开试点。
2019年9月1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城市正式扩围。此次联盟地区包括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等25个省(区、市),联盟地区“4+7”城市除外。采购品种延续首批“4+7”带量采购的25个品种。
此次全国集采的杀伤力更加强劲,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对于带量采购扩围的影响,试点负责人表示:试点扩围后,25个药品带量采购将覆盖全国所有地区,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产能供给和成本控制的要求更高,企业面临更大竞争压力,将有利于推进行业优化重组,逐步改变行业规模偏小、品质偏低的局面,推动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
医保目录
11月2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完整版2019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目录共收录药品2709个。根据谈判结果,纳入谈判的150个药品共谈成97个,全部纳入目录乙类范围。
其中,新增谈判的119个品种中70个谈判成功,平均降幅60.7%。三种乙肝治疗用药降幅85%以上,肿瘤糖尿病降幅65%以上。另外,2017年确定好的31个续约药品中有27个品种谈判成功,降幅达到26.4%。
此次谈判成功的药品多为近年来新上市、且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药品,涉及癌症、罕见病、肝炎、糖尿病、耐多药结核、风湿免疫、心脑血管、消化等10余个临床治疗领域。
据专家表示,此次医保目录,多个全球知名的“贵族药”被标出了“平民价”,进口药品基本都给出了全球最低价。保守估计,通过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患者个人负担水平将降至原来的20%以下,个别药品降至5%以下。
2019年度药品“跳楼价”排行榜
在三大政策的杀价下,药价出现了“跳楼”式的降低。从三高到肿瘤药,药品的价格降幅让患者都惊掉了“下巴”,纷纷表示不敢使用,怕是假药。好不容易愿意使用了,结果觉得药价不值去趟医院的车票钱。
那么药品降价到底有多狠呢?从下面这张药品降价幅度排行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年来,那些走在降价前沿的“英雄”药及它们所属的公司。
从上述表单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TOP50的降价榜单中,华海药业、齐鲁制药分别“贡献”了5个品种,可谓是“以价换量”的杰出代表。而对企业而言,“以价换量”就是在利润和扩大药品覆盖范围上寻求一个平衡。尤其是对创新药来说,扩大市场覆盖有时候比利润更有吸引力。
2、TOP50的降价药,其平均降幅为65.9%,降幅在一半以上,且多为慢性病药及临床常见药,这意味着今年的政策杀价将使更多患者受益。
3、从TOP50的降价药来看,本土药企占比远远超过外企,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医药市场,本土药企的市场份额将超过外企,这也为我国由制药大国走向创新药大国奠定基础。
(来源:赛柏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