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原为肠道病毒,主要血清型有柯萨奇病毒A型(Coxsackievirus-A,CV-A)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A71,EV-A71)。发病时以发热、咽痛、口咽部疱疹为主要临床症状,小婴儿常以因疼痛而哭闹、影响进食进水。
    疱疹性咽峡炎大多数预后良好,病程一般1周左右痊愈,期间局部喷涂抗病毒药物干扰素α能够快速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但部分低龄儿童,尤其3岁以下幼儿可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全身症状,类似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这种全身性临床表现的发病机制是什么?临床诊治中又该如何辨别并尽早处置呢?
肠道病毒致病机制
    肠道病毒是由消化道侵入机体引起病毒血症,并随血流到达全身各个器官,在相应的靶器官或组织中繁殖,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逆向轴突运输为病毒在体内传输的主要途径,病毒在特定组织如肌肉、脊髓、脑组织中进行复制,进而引起一系列病变效应。目前研究发现组织损伤病变机制包括:
    (1)抗病毒免疫失衡:有研究证明,肠道病毒感染性脑干脑炎和肺水肿患儿的外周血CD4和CD8淋巴细胞减少,而CD4+、CD8+ T淋巴细胞和B细胞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一样都是机体抗病毒的重要免疫防线。抗病毒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力降低使得病毒在靶组织内复制并扩散,是引起病毒性脑干脑炎、肺水肿的重要原因之一。
    (2)病毒诱发组织炎症:病毒可诱使机体T细胞、巨噬细胞和人类单核细胞产生促炎因子如TNF-α和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等,树突状细胞也会在病毒感染的触发下释放促炎因子IL-6、IL-12和TNF-α。EV71脑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区域都有炎症存在,提示病毒引发的神经组织感染与病毒诱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有关联。另有研究发现促炎因子与病毒引发的肺水肿也有相关性, EV71破坏脑干组织的特定调节功能结构,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导致肺水肿。IL-10、IL-13、IFN-γ等炎性介质大量释放也会导致肺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浆外渗。
    (3)宿主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Ho等发现,肠道病毒的复制在氧化环境下会更加活跃,同时病毒蛋白表达会通过一个未知机制诱生活性氧产物,建立了活性氧产物和病毒复制的恶性循环,导致强烈的细胞病变效应和病毒复制。
重视EV感染导致的组织损伤和重症发生
    对于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尽早评估重症发生的风险并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以及早期给予积极的抗病毒治疗是减轻组织损伤、降低重症发生风险的关键策略。
    在临床门诊中,如明确为EV71感染、患儿年龄小于3岁、且高热超过3天,应对病情进展为重症的风险及时加以重视。
    目前尚无特定的抗肠道病毒药物。肠道病毒为RNA病毒,不应使用抗DNA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考虑药物安全性,利巴韦林也不作为常规抗肠道病毒感染的治疗药物。部分病例在病程初期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升高;建议次日复查以上指标,若明显下降或正常,无细菌感染的依据,则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人干扰素α1b(IFNα1b)是抗病毒免疫的重要调节因子,其广谱抗病毒机制主要为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和扩散,减轻病毒对组织细胞的损伤。同时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免疫细胞抗病毒能力,清除病毒颗粒和受感染细胞。
    一项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肠道病毒感染神经受累期患儿经IFNα1b雾化吸入治疗,可明显缩短患儿热程,促进恢复正常进食,并改善易惊、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起到阻断病情的进展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除了改善临床症状,经IFNα1b治疗患儿的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水平也得以明显恢复。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CK-MB、LDH均明显升高,对患儿进行IFNα1b治疗1周后发现,患儿的 CK-MB、LDH 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无IFNα1b治疗的对照组,表明IFNα1b可有效降低 CK-MB、LDH 水平表达,提示对心肌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还发现经IFNα1b治疗后,VE患儿外周血CD3+T 细胞、CD4+T细胞、CD4+/CD8+ 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D8+T细胞降低。提示干扰素改善机体抗病毒免疫机制。
    以上证据均表明,雾化吸入IFNα1b除了能有助于缓解肠道病毒感染病(疱咽、手足口)症状外,还具有改善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使机体损伤的免疫系统得到更快的修复,从而保护神经细胞,预防疾病重症化的作用。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版)和《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中, IFN-α均被推荐为病因治疗的唯一抗病毒药物。IFNα1b雾化吸入治疗肠道病毒感染(疱咽、手足口)对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的保护具有系统的循证证据支持,提示可作为疾病早期控制重症发生风险的重要手段。
(来源:运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