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医药经济报调研:哪些儿童药需求旺盛?

发布时间:2022-08-09

    儿童作为特殊的用药群体,用药安全需要给予更多关注。数据显示,2021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14岁以下儿童占8.4%,占比延续了2020年的下降趋势,但降幅有所减缓。受脏器发育尚未完全等因素影响,儿童对药物更为敏感,耐受性较差,加上我国儿童专用药品种少、适宜剂型不足、给药剂量难准确、用药依从性差等原因,儿童用药“成人化”、超说明书使用等问题一直存在。家长作为儿童药购买和使用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提升儿童用药安全方面的综合素养,可以降低儿童用药的风险。


    6月13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公告,就《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及相关文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与2021年相比,今年医保药品目录在继续支持创新药物的基础上,对儿童用药的关注也明显提升。


    近日,医药经济报报在广州地区进行了一项关于“儿童药购买&使用行为”的调查。调查显示,在一个家庭中,母亲是儿童药的主要购买决策者,占比75.76%,其次是父亲,占比18.56%。


    大部分家长对儿童用药有一定正确的认识,94.7%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儿童安全合理用药。当孩子身体不适时,去医院找医生诊治开药的家长占50%,其次是线下实体药店,占34.85%;此外,家长主要根据疗效、品牌和剂型来选择儿童药。


    在给孩子服药时,93.94%的家长表示会经常参考药品说明书,70%以上的家长会关注药品说明书中关于药物的成分、用法用量、适应症和禁忌等。不过,会看不代表用法用量准确,疾病诊断和药物治疗对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如果家长仅凭孩子过往的治疗经验或说明书来用药,有时并不能真正对症,用药不当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这时,及时便利的用药咨询和专业的药学服务指导显得特别重要。

超九成家长希望得到专业指导


    调查中,59.09%的家长会根据孩子过往的用药经验进行自我药疗(见图1)。


    75%的家长表示当想要购买的儿童药与药店店员推荐不一致时,会坚持自己的经验,只有25%的受访者会采纳药店店员建议(见图2),采纳的前提是“店员讲解专业”“服务态度好”“之前听说过该品牌”。这说明,药店店员对儿童用药行为影响并不大。如果家长用药经验丰富,大多不需要依赖或求助他人来作出购买儿童药的决定。


    丰富的药学知识和正确的自我药疗可以提高家长购药的及时性和便利性,但经验并非一成不变,而且药物还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即使疾病症状相同,发病原因也可能千差万别,加上儿童发育变化快,对药物、剂量调整的准确性、灵活性要求高,以前用的药能改善病情,再次使用未必效果明显。


    不正确的自我诊断和用药会导致药物使用不当,也是造成儿童用药安全隐患的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好得快,喜欢多种药物一起上,多种中成药和西药混着吃。


    调查中,超过三成的家长希望在药店能够得到儿童药“用法用量”和“用药禁忌”等方面的专业指导(见图3)。“其实在看病买药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希望无论是医生还是药店药师,能够主动多嘱咐几句,比如吃药时的禁忌、生病期间的饮食调理、如何正确用药等。这样孩子的病好得快,我们家长也能减少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顾虑。”一位家长表示。


    目前,药店都配备有执业药师和药学技术人员,如果能为家长提供更多关于儿童用药方面的用药咨询和药学指导,不仅能减轻卫生资源压力,也是药店提升自己社会地位和专业化形象的重要途径。

医院和线下药店仍是购买主渠道


    发病谱决定了儿童用药的需求和市场结构。在医院,发热、呼吸、消化、眼科、五官科、皮肤科是儿科日常门急诊就诊量最多的几个科。我国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公立医院的诊疗人数大幅增加,儿童药销售也迅速恢复增长。米内网数据显示,2021年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儿科中成药市场销售达89.16亿元,增长47.54%。其中,儿科止咳祛痰用药增长69.49%,感冒用药增长46.79%,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位;厌食症用药在医院占据近15%的市场份额,2021年销售13亿元,与2019年销售额相当。


    刚性的儿童用药需求同样体现在药店终端。2021年中国城市实体药店中成药儿科用药销售达53.94亿元,同比增长22.88%。其中,儿科补充营养剂增长率最高,达34.32%;其次是儿科止咳祛痰用药和感冒用药。


    调查中,家长在药店最常购买的儿童药品类分别是外用药,胃肠道用药,钙、维生素等营养补充剂,皮肤药和鼻炎用药(受限售影响,四类药不在此次调查范围)(见图6)。


    这一比例与线上略有不同,在网上,家长最常购买的儿童药是钙、维生素等营养补充剂,其次是外用药和皮肤药,还有32.2%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在网上购买过儿童药(见图7)。这说明,相较于成人,儿童发病急、病情发展快、个体情况复杂等特点,决定了家长在儿童用药上会相对谨慎,大部分家长会选择去医院或药店,选择线上下单的比例不足8%,只有当孩子病情不是特别紧急时才会考虑网购儿童药。


    随着健康需求趋向多元,选择在网上购买健康服务与常备药品正成为消费者的新习惯。不过,区别于其他普通商品,网售儿童药品尤其是处方药更需要依赖安全监管和执业药师的专业服务。

“味道苦”是最大难题


    如何让孩子乖乖吃药?如何将一颗药片均分为1/3甚至更小?给孩子喂药时,不少家长都遇到过不少阻碍。调查中,32.95%的家长表示使用“剪刀”剪药片,46.21%的家长表示“徒手掰”,40.91%的家长使用过“汤匙”,36.74%的家长使用受访者“分药器”,还有62.88%的家长会使用“量杯”。


    “剂量靠猜、分药靠掰”导致的分不准、不安全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儿童用药痛点。比如片状药物,分药的难度在于药片太小,很难用手固定位置,往往一刀下去,稍偏一点就会大小不均,甚至碎裂成更多小块,有糖衣的药片还容易碎掉。即使是使用分药器,如果需要进一步切割,也很难分得准。此外,有些药品需整片吞服(如缓释制剂)才能产生良好的治疗作用,无论是多少分之一,剂量减少反而违背了原剂型设计的初衷,带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


    除了剂量难把握,46.59%的家长表示“味道苦,孩子不肯服用”是最大难题(见图8)。儿童排斥服用、哭闹、挣扎,都可能影响服药剂量的准确性,为了让孩子顺利服药,很多家长曾采取强迫、哄骗甚至是将药物溶于牛奶、糖水等液体中给孩子服用。殊不知,这样做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什么剂型是最受家长欢迎的呢?调查显示,71.97%的家长会选择口服液,其次是滴剂和颗粒剂(见图9)。这说明,儿童药的易服用性(如药物的口感和剂型)是家长非常重视的一点。很多儿童对药物的味道特别敏感,药物的不良口味会影响其服药的顺应性和依从性,从而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这就意味着,儿童药剂量和味道的设计不可或缺,药企需要从更多维度升级产品质量和体验,如生产更多便于分装和使用的剂型,提供适合儿童使用的规格(如微型片剂)等。


    随着疾病谱变迁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补充营养剂在药店的销售呈逐年增长态势,有专家表示,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来说,钙、铁、锌等矿物补充制剂用药普遍且长期服用,需要关注元素杂质的情况。另一方面,调查中,71.59%的家长希望行业能多研发适合儿童流感的专用药品,其次是扁桃体炎、鼻炎和支气管炎(见图10)。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