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是由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次被激活所引发,VZV在不同的年龄段可以引发不同疾病,儿童时期临床表现为水痘,而成年以后主要临床表现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前世今生”
    人出生后第一次感染VZV,多数人皮肤上会出现水痘,而少部分仅为少量的皮疹后自愈或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呈隐性感染状态。感染期机体自身产生对病毒的免疫力,而清除大部分病毒。但是有一小部分“敌对分子”,会通过皮肤破损处沿着感觉神经上行,找个隐蔽的地方潜伏起来,这个潜伏的地方多为一个或多个脊髓后根神经节或三叉神经。VZV可在神经节中持续潜伏,在某些诱发因素的作用下,潜伏的病毒可被再次被激活,产生复发感染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生。在带状疱疹的急性期,VZV可以感染到T细胞,当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无法清除病毒时,病毒可通过感染的T细胞播散到大脑、肺、肝脏等器官,此时发生带状疱疹相关神经痛的风险也会显著增高。
    带状疱疹易感人群主要有两类人,一是和年龄有关,一是和免疫抑制有关。据统计,50岁~60岁的发病率大概为0.5%,60岁~70岁约为0.65%,80岁以上的则基本可达1%。而诸如血液病、艾滋病等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发病率比没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高出很多,由此可见带状疱疹的发生进展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带状疱疹愈后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其发病率也有随年龄增长而快速升高的趋势。2016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带疱后遗神经痛,60岁及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约65%会发生PHN,70岁及以上者则可达75%,其发生机制与病毒的复制激活密切相关。带状疱疹急性期,疱液实验室检测VZVDNA通常呈阳性,同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疱疹愈合后PHN的发生率也与机体免疫功能恢复呈正相关性,因此对于此类疾病应尽早防患于未然。
α干扰素 - 带状疱疹防治结合谓之“武林高手“
    α干扰素(Interferon,IFNα)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α干扰素通过诱生抗病毒蛋白和免疫调节功能发挥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对几乎所有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且不易发生耐药,是人和动物受病毒感染后产生的重要抗病毒物质,是人体固有免疫的关键成分。根据其基因和蛋白结构的不同,又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Ⅰ型干扰素主要包括IFNα和IFNβ等。
    干扰素α1b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生物学功能,已经被多个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指南.共识》推荐为抗病毒治疗药物,如乙肝、尖锐湿疣、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等指南性文件。
    α1b干扰素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可以追述到上个世纪末,当时诸多文献报道肌肉注射α1b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及PHN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疼痛、促进疱疹愈合、缩短病程,并降低疾病复发率和PHN的发生率。近些年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普及,精确的病灶局部给药一方面提高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同时减轻全身给药的不良反应,因此较以往全身给药显示出更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干扰素α1b防治带状疱疹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制
    第一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α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和激活细胞免疫这两条途径实现。前者是通过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从而诱导2'5'-OAS、磷酸二酯酶和蛋白激酶等多种抗病毒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感染细胞内病毒的复制,同时保护正常细胞免除病毒的侵染。后者是通过增强机体对病毒的免疫清除,包括促进CTL细胞增殖、激活NK细胞的杀伤活性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发挥清除VZV病毒的作用。
    第二 恢复细胞免疫动态平衡:有研究发现,使用干扰素α1b治疗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其外周血 CD3、CD4以及 CD4 /CD8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CD3、CD4以及 CD4 /CD8 水平,提示干扰素α1b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失衡。此外以 IL-2 作为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指标,其水平升高代表机体免疫力增强。研究发现,干扰素α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带状疱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2明显升高,而观察组患者的 IL-2高于对照组;说明干扰素具有调节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增强病毒清除力。
    第三 降低PHN的发生率:炎性因子失衡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及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 IL-6 是一种前炎性因子,与神经痛密切相关,能够迅速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诱发并维持疼痛状态。IL-10 主要是由 Th2 细胞分泌的抑制性调节因子,能够抑制前炎性因子释放,具有减少痛觉过敏、反转神经痛的作用。有研究显示,PHN患者 IL-6 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细胞免疫功能的长期失衡,不利于PHN的临床治愈。因此,促进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动态平衡对PHN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发表的人干扰素α1b联合伐昔洛韦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患者的最新研究中显示,纳入6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按1:1分组,基础治疗两组相同,均给予适量维生素 B1和维生素 B12,盐酸伐昔洛韦口服 0.3 g/ 次,每天2次,除此之外试验组联合干扰素α1b(运德素) , 10 μg/ 次,每天1次肌肉注射,疗程均为10天。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素α1b治疗后VAS 评分显著降低,随访3个月时PHN的发生率仅为4.76%。(见下图)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带状疱疹和其主要并发症PHN的患者数量逐年递增,但针对该疾病临床上仍缺乏彻底根治和长期控制疼痛的有效治疗方案,一旦引发PHN疼痛会持续终生,患者常常痛不欲生,是典型的“小毛病,要人命“的疾病。因此在带状疱疹的急性期,临床治疗就应关注患者的长期获益,尽早考虑可降低发生PHN风险的治疗方案,采用”防治结合“的治疗策略。
(来源:运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