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八部门发文,未进临床路径药品或大面积淘汰!

发布时间:2021-01-06

      

      日前,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国家卫健委将组织制定国家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合理用药指导原则、临床路径等。2022年底前,三级医院50%出院患者、二级医院70%出院患者要按照临床路径管理。

 
  临床路径控费效果显著
 
  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
 
  《指导意见》在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方面指出,国家卫健委组织制定国家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合理用药指导原则、临床路径等。按照国家有关行业管理规定,将明确和细化的各病种诊疗规范、用药指南、临床路径等,通过电子病历、知识库、智能审核等多种方式,以电子化形式嵌入医务人员工作站,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同时,重点加强国家监控药物、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类药物等使用情况监测。强化医疗技术准入、临床路径管理和卫生技术评估,逐步提高临床路径管理的入径率、完成率,降低变异率、退出率。2022年底前,三级医院50%出院患者、二级医院70%出院患者要按照临床路径管理。
 
  此外,将完善医疗机构绩效分配制度。要求医疗机构要建立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分配制度,不得设置可能诱导过度检查和过度医疗的指标并将其与医务人员收入挂钩。要借鉴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比率(RBRVS)等方法和经验,将技术水平、疑难系数、工作质量、检查结果阳性率、患者满意度等作为绩效分配重点考核指标,使医务人员收入真正体现劳动价值和技术价值,实现优绩优酬。中医医院则要将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情况作为绩效分配重点考核依据,引导医务人员坚持以中医为主的诊疗方向。
 
  据了解,临床路径主要是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和时间顺序性的医疗照顾计划,核心是将某种疾病或者手术所涉及到的关键检查、治疗、用药、护理等活动进行标准化。在业界看来,临床路径是“三医联动”的重要技术抓手,实施临床路径可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服务费用增长,促进合理用药。
 
  近年来,临床路径管理覆盖面不断扩大。此前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全国近7000家公立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占全国公立医院的88.5%。数据显示,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大部分病种,住院患者药占比下降显著,临床路径主次均住院费用增长幅度基本上均低于非临床路径的速度。
 
  DRG/DIP加速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临床路径还具有科学测算医疗费用的作用,是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在DRG医保支付改革背景下,临床路径重要性更为彰显。
 
  2019年,在国家医保局主导下,DRG在全国30个城市开展试点,2021年将启动实际付费。2020年10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正式提出DIP,明确要求用1-2年时间,将统筹地区医保总额预算与点数法相结合,实现住院以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随后,国家医保局发布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城市名单,涉及27个省市的71个城市。
 
  今年,DRG和DIP将加速落地推进,对医疗机构的成本管控提出较大挑战,药品、检查都将成为医院的成本中心,医疗机构主动减少开药和检查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高性价比国产药品将成为主要用药选择,另一方面,辅助用药、中药、抗菌药、高价药等使用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在用药管理方面,国家层面也不断加强一些品类的管理与监测,相继出台了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两病”用药管理等相关文件。日前,国家卫健委也发布了《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将对抗肿瘤药物实行药物分级管理,强调药物的循证使用。这些品类的用药已成为医疗机构用药管理的重心。
 

  而在促进合理医疗检查上,《指导意见》则提出,将探索建立重点监控目录和超常预警制度,对费用较高的检查项目和明显不合理的检查行为进行重点监控。并开展为期一年的不合理医疗检查专项治理行动。卫生健康部门将会同市场监管、医保等有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治理重点内容及有关要求,全面组织开展医疗机构自查自纠、地方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组织专家采取飞行检查、有因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进行监督管理,重点整治无依据检查和重复检查。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