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文件旨在落实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任务,其中对医疗领域提出要求。
整治医疗机构不规范行为,加强联合排查
《通知》要求,重点整治定点医疗机构及其他服务机构的不规范诊疗行为,以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违规支付医保待遇、拖欠定点医药机构费用等问题。建立欺诈骗保问题线索移送机制,对欺诈骗保行为加强部门联合排查。
修订完善定点医药机构管理办法,清理医保定点机构不必要的申请条件和要求,督促地方加快清理与医保管理无关的申请条件,缩短办理时限,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医药机构纳入定点管理,并同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放管服”推进之下,是更全方位、多元化、无死角的监督升级,只有监管到位,才能在程序简化之后保证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对内而言,“互联网+监管”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其作用是强化对地方和部门监管工作的监督,实现对监管的“监管”,并通过归集共享各类相关数据,及早发现防范苗头性和跨行业跨区域风险。
具体实践中,“互联网+监管”则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和创新“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是“放管服”改革从“放”的环节向“管”的环节纵深推进的重要抓手。
互联网监管“浙江模式”启动,发现违规自动上报
在医疗监管方面,近日,《浙江省卫生健康非现场行政执法工作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办法》的施行,将为卫生健康领域非现场执法开启大门。
一直以来,“现场检查”“现场执法”才是监管的主要手段,但随着互联网监管新模式的升级,非现场执法已经遍布各个领域,就如交通执法一样,无需交警现场维护交规及执法,只需电子监管以及互联网办理就可以维持道路交通规范。
浙江省大力探索“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建成全国首个省级风险预警处置中心,通过引入风险预警模型、信用分类评级等创新手段,实现风险预警早防范、信用监管全贯通,推动执法监管智能化、精准化。
特别是在卫生健康监管领域,通过人工智能抓拍、电子固证、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探索建设对重点行业、关键环节的智治智管能力。
以医疗废物非接触式智能监管系统为例,该项目覆盖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6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
在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监管医废4.46万吨,其中新冠肺炎相关医废数量469吨,发出预警信息800条,立案查处相关案件74起,在非接触式监管新冠肺炎相关医废的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这种“天罗地网”监测防控,形成了风险情况自动监测、预警信息自动推送、核查任务自动生成、任务指令自动下达、核查结果自动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
医疗监管“电子眼”时代来临,全方位、无死角、智能化的监管,让医疗机构违规行为无处遁形,“放”和“管”一样都不能少,实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对守法者无事不扰。
(来源:基层医师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