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中国儿科医师缺口20万 破“荒”需多管齐下

发布时间:2016-03-15

在医学界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2016年年初,全国儿科急诊全线“爆棚”,一些医院甚至濒临“崩溃”。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儿科医师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儿科医疗资源愈发力不从心。

儿科医师缺口达20

2015年,首都儿科研究所的三百多名医生诊治了216.97万名患儿;北京儿童医院的就诊人次则达到317万。这两家儿童专科医院的工作强度折射出儿科医生的巨大缺口。

国家卫计委的数字也显示,在中国,0-14岁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20%,而目前儿童专科医院仅有99家,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0.01%2014年,每1000人拥有执业医师为2.12人,而每1000名儿童仅拥有0.53名儿科医生。目前儿科医师仅有11.8万人,这意味着中国儿科医生的缺口已达到20万人。

儿科医生的学历层次和分布也让人担忧。相关数据显示,本科以上学历的儿科医生集中在大城市专科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的儿科,乡镇卫生院仅占3.9%。乡镇卫生院中,大专学历的儿科医生占28.8%,中专学历的有54.2%,还有相当一部分医疗单位没有儿科医生,由成人的内外科医生兼顾诊治儿科患者。

此外,我国医疗机构儿科床位数匮乏也日益严重。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与护理处处长李大川介绍,我国儿科床位2005年占全国总床位比例为5.6%2013年也是5.6%,而我国14岁以下儿童占人口比例是16.5%。儿科床位虽然说这些年有增加,但是占的比重始终是5.6%的水平。我国儿童医疗机构资源分布也不合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东部有儿童医院54所,占全国儿童医院的60.7%,中部有16所,西部有19所,分别占18.0%21.3%,广西、西藏、甘肃和宁夏4个省(区)没有儿童医院。

首都儿研所宣传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首都儿研所年门诊量已突破200万,高峰期日门诊量近万人,但医院的床位数仅400张,经常会出现排队等床位的现象。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王云峰表示,儿科疾病还有明显“淡旺季”,每当季节转换,气温突变、寒暑假等特殊季节,儿科内就会出现拥挤场面,也加重了儿科诊疗的供需矛盾。全面二孩后,儿科医师紧缺及儿科医疗资源的紧张问题将越来越严重。

儿科医师连轴转收入低

“这个工作就是累,几乎每天都是连轴转,我们医生一个月大概只有三四天能休息。”首都儿科研究所内分泌科主任陈晓波介绍,接诊任务重、超负荷工作、没时间休息已成为儿科医生的“家常便饭”。出专家门诊,陈晓波半天要看3040名患儿,周末人多还要加号,往往从早忙到黑。有时白天还有教学、科研任务。此外,还得查房、值夜班等。

儿科医生工作这么辛苦,但付出和回报却不成正比。中日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王云峰介绍说,儿科和成人科室有很大区别,儿童常见疾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儿童用药量和品种比成人少很多,儿科医生“高风险低收入”非常明显。儿童用药简单、量少,很少拍片检查,且多数医生都会尽量给家长省钱,能开便宜药绝不开贵药。但医生奖金的主要构成却是药费和检查费,这样一来,儿科医生奖金很少、收入太低,导致很多人跳槽、转岗、辞职。“我们常常笑称儿科医师是体力劳动者,一些成人门诊看一天可能只看十几个或几十个,我们儿科专家号一天要看60人以上,年轻的大夫基本是一天要看160个患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三甲医院儿科专家表示,他们医院儿科医生的收入和其他科室医生相差不少,医生流失严重。“现在留下来的几乎都是女同志,男同志很少干儿科。儿科大夫也是人,也得养家糊口啊。”

不仅仅是活多钱少,儿科医生还经常受到患儿家长的无端指责,甚至谩骂。王云峰介绍,有时一个孩子生病,一大家子都来陪诊。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病情,往往要求过度治疗或忽视病情,医患沟通稍不留神,就可能招来质疑、谩骂。另外,由于患儿难以表达自身不适,儿科常被称为“哑科”,医生只能依靠经验、检查诊断病情,确诊难度大,再加上小孩病情来得急、变化快,医生诊疗风险很高。

王云峰介绍,各个年龄段的儿科医生都在流失。不论是“出国热”还是“改科室热”,王云峰身边总不乏转行的人。与其他科室相比,相同的竞争标准让儿科医生“很受伤”。“儿科不仅需要爱心和耐心,更得耐得住寂寞。孩子看病吵吵闹闹,很多年轻的医师一看就头大,都不愿意来儿科。我们大学儿科专业毕业的60多个毕业生,现在留在儿科的只有一半。”

社区医院儿科冷冷清清

大医院儿科或儿童医院一个医生一天要看百个左右的病号,但前往社区医院就诊的儿童寥寥无几。王云峰介绍,许多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根本没必要到大医院儿科甚至专门的儿童医院来治疗,更不需要住院,在基层医院就可以看好。

“我家宝宝生病,都是去大医院,大医院正规又保险,小医院和社区医院出了事谁负责。”家住昌平的吴女士道出很多家长的心态。

医院管理专家王健康表示,70%80%的患儿应该由社区医院来承担。家长逢病必去大医院,儿童就医数量激增,加剧儿科医师的紧缺,也拉大医疗服务能力的“断层”。

据了解,目前我国政策限制大型医院盲目扩张,要开拓更多满足就医需求的“新土地”,只能依托于社区医院。美国约有80%的儿科医师在社区看病,只有小部分疑难重症患儿才转诊到儿童医院。

“在大医院看病拿药,回社区医院打针。”王健康坦言,目前大部分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少数医院,优秀的儿科医师往往不愿“下沉”到基层,社区医院全科医生居多,专业的儿科大夫少之又少,导致资源配置的失衡。

面对一些新的症状,社区医生能力有限,就很难再挽回家长信任。专家建议,社区医生需要不断通过自学、参加学术会议或选修课程等进行专业“充电”。同时,要实现儿童医院、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联合转诊”,儿科医护人员和病床紧张的程度将能得到缓解,还能将更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重症患儿。

重开儿科专业远水解不了近渴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未来中国每年平均新增的新生儿规模预计在250万左右。与此同时,儿科的人才面临成熟人才流失与后续人才培养不足的窘境,儿科医师缺乏的现状无疑将会雪上加霜。

据了解,儿科本科专业从1983年开始设立,而在1998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大调整中,却被合并进了其他专业,儿科专业也自此取消,这意味着儿科医生从此失去专业培养的源泉,而要看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谁“自愿”来从事这工作。

王健康介绍,当年取消大学本科中的儿科专业,原因之一就是医生是一个博学的行业,知识基底要宽,儿科更是如此。但是,考虑到收入、工作强度等原因,本科取消儿科专业后,到研究生阶段愿意选择儿科方向的学生又很少,经常需要通过调剂才能增加儿科方向学生数量。

王健康表示,由于本科没有了儿科专业,儿科就处于劣势地位,甚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取消了儿科目录,学科发展受到了影响。儿科医生要想成为名医相对更难,职业上升空间有限。“儿科实际上是针对小孩群体的大综合科室,要求医生知识技能非常全面,但是同时又不需要像其他专科医生那样有特别深入的钻研。这样一来,儿科医生在论文发表、职称评定方面都处于劣势。”

针对儿科医师来源少的问题,近日,教育部发布消息称,为解决儿科医生荒问题,教育部将儿科学专业化教育前移,力争到2020年每省(区、市)至少有一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层次专业教育;此外,还将进一步扩大儿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争取到2020年达到在校生1万人。这是时隔近17年后重启儿科本科的招生。

恢复儿科本科专业的做法能否彻底解决儿科医生紧缺的问题?“我们等不及,学校恢复儿科专业后,最少本科毕业还有五年,再经过专科医师培养,然后再在临床上成为一位有经验的、合格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儿科医生,十多年就过去了。”王云峰认为,想办法让现有的儿科医生稳住很重要,同时,可以让现在的医学生们在规范化培训中投向儿科专业。

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破解“儿医荒”

如何缓解儿科医师“荒”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时值两会期间,不少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纷纷支招。

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郑小燕表示,各地近年来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如新建儿童专科医院、恢复综合性医院儿科门诊、高校逐渐恢复儿科系等,但收效甚微。要缓解儿科医生荒,必须要出台强有力的相关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实实在在的措施有效提高儿科医生待遇。

郑小燕建议,各级财政设立“儿科发展专项补贴资金”,重点用于对儿科医生的补贴,增强儿科吸引力,逐步完善我国各级儿童医疗服务体系,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科医疗服务需求。

“尽管恢复本科招生可以储备儿科后备军,但是破解儿科医师荒,根本之策还是要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体系,改善现有不合理的儿科医护待遇,稳定现有队伍,不断吸引新的人才补充。”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物信号传导研究室主任医师王红阳在聚焦儿科困境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考虑到儿科医生在病人身上花费的时间、耐心和精力都要比成人多得多,全国政协委员、北大第一医院副院长丁洁表示,建议适当上调儿童诊疗费,增加的部分通过扩大儿童医保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来弥补,同时制订针对儿童医院、设有儿科的综合性医院的专门补偿机制,缓解当前儿科“亏本经营”的窘境。

王云峰也表示,解决儿医短缺要开源节流,要在儿科医师晋升职称时给予倾斜,提高儿科医生的基本待遇,改善儿科医生执业环境,留住更多的人才。同时还得下大力气提升基层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质量,建立分级医疗,减轻大医院的医疗负担,如建立儿童医联体,医联体内部三级医院间、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间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