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是上交所开放受理审核科创板IPO申请文件的第一天。至记者截稿为止,审核系统正式运行,但据透露,拟发行企业预披露须收到上交所通过系统发送的受理决定后才能进行,目前尚无企业发布预披露信息。有消息说,这周会择日发布,看来科创板概念还会赖在热搜榜上几日。尽管如此,资本市场已开始有反应,今日科创板概念股大涨,如上海复旦涨近12%。
也是在今天,国金证券已正式提交通化东宝持股33.94%的特宝生物辅导工作报告。还有不少企业正在路上。3月16日,上交所举行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会员准备工作座谈会。上交所强调,设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大事,防控风险是第一要旨。果不其然,没有如业界猜测今日发布首批IPO名单,也从某种侧面说明,科创板要求严格、质量高。
“硬核”技术是敲门砖
统计显示,已有复旦张江、启明医疗等至少12家企业明确公告申请科创板上市。科创板上市共有5套标准,适合生物医药的有两套。其中,标准二要求公司市值不低于15亿元,且近三年的研发投入合计占总营收的比例不低于15%;标准五要求市值不低于40亿元,需取得至少一项一类新药Ⅱ期临床试验批件。复宏汉霖等医药类科技企业均有意率先入关。
但归纳这些闯关者,有一个共性很明确:必须有开创性的硬核技术。
如复旦张江的光动力药物备受青睐。从公开资料来看,复旦张江是国内首家表态申报科创板IPO的生物医药公司。此次拟募资6.5亿元,其中2.3亿元用于光动力药物海姆泊芬在美国注册的项目;2.4亿元用于生物医药创新研发持续发展项目等。创建于1996年的复旦张江除注射用海姆泊芬外,还有一款光动力治疗药物外用盐酸氨酮戊酸也已上市。据复旦张江2018年业绩报告,公司实现收入7.4亿元,同比增长约49%;归属公司利润约1.51亿元,同比增长约1倍。
再看看资本市场追捧的启明医疗。3月13日,浙江证监局披露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经皮介入人工心脏瓣膜系统的企业启明医疗科创板辅导备案文件。分析这个市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脏瓣膜病呈快速增长态势。据悉,心脏瓣膜病列老年人心脏疾病第三位,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发病率达13.3%。目前国内主动脉瓣膜病变患者数量居全球首位,且还在增长,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不适宜做大型外科手术。在业界看来,“经皮介入这种技术在高危老龄患者中显现出独特优势。”2009年成立至今,启明医疗先后6轮融资,股东阵容强大。
此外,申联生物医药是科创板首批转板的生物类医药企业。在科创板开通消息落地时,很多投资者呼吁复宏汉霖回归科创板。3月14日复星医药旗下复宏汉霖取得首张药品GMP证书,首个国产生物类似药可真正投产了。根据复星医药此前披露的信息,该品种的研发成本高达3亿元。2017年利妥昔单抗帮助罗氏拿下全球73.88亿瑞士法郎的销售额,复宏汉霖的闯入给市场带来遐想。
至于最后谁会在科创板首批上市,拭目以待。
转板、分拆是趋势?
看完微观面,再来总结宏观趋势。从政策面讲,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明确提及:达到一定规模的上市公司,可以依法分拆其业务独立、符合条件的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
根据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现状,可以大胆预测,很多仿制药企业有了一定规模后,亟待研发创新产品补充后劲,这时,在资本市场采取分拆的方式二次融资可能成为一个趋势。
如梳理像天士力、丽珠等企业不难发现,他们把仿制药留在上市公司,把新的业务拆分了出去。以药明康德为例,其2018年完成了分拆上市,子公司合全药业挂牌新三板,子公司药明生物赴港上市。科创板的到来,让很多国内企业看到了同时多平台登陆A股的机会,再次点燃了企业分拆上市的热情。
事实上,2018年底,石药集团分拆旗下子公司新诺威在A股IPO上会通过审核。这意味着,石药集团完成了“A+H+新三板”的全面资本布局。平安好医生等独角兽企业也纷纷在2018年实现分拆上市。
“科创板将鼓励上市公司将更多资源向新兴产业倾斜。过去,上市公司往往在体外孵化项目,成熟后注入上市公司。这样大股东会承担较多风险,此前股权质押风险爆发部分与此有关;另一方面,注入上市公司的价格不易确认,最终造成中小股东利益损失。如果独立分拆上市,在制度保障合理的情况下,可能会减少上述问题。”有证券机构分析,趋势是趋势,不过目前来看,市场上合适的主体并不多,很多上市公司子公司在财务、人事等方面独立性不强,分拆上市需要一个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母子公司组织构架下,隐藏一些难以发现的问题,因此要做好相关的配套及操作流程,明确监管条款是关键。
(来源:医药经济报)